台灣國內目前採用ICD-9-CM疾病編碼系統,但ICD-9-CM已使用超過30年,其編碼組合已經不符合醫療照護資料分類之需求,對病人照護體系的診斷以及住院病人的處置手術都無法精確的描述,且ICD-9-CM許多有關病況、處置術語以及分類都已趕不上時代需求,且常有模糊不清或不一致的情形,ICD-9-CM在醫療上以及醫用術語上也無法提供較大的改進空間。
ICD-10是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版,是世界衛生組織(WHO)依據疾病的某些特徵,按照規則將疾病分門別類,並用編碼的方法來表示的系統。現有版本包括15.5萬種代碼,並記錄多種新型診斷及預測,與ICD-9版本相比較,該版本增加了1.7萬個代碼。
所謂ICD-10-CM/PCS,CM指的是診斷碼,PCS指的是處置碼(也稱為醫令),ICD-10-CM/PCS有幾個特性優於ICD-9-CM,包括多了側性(區分左右兩側)、嚴重程度描述,增加了「提供醫療照護的時機」描述,因此能夠更清楚描述或呈現一個人的情況,所需的照護或處置。邏輯思考上與ICD-9-CM有很大的不同,在病歷書寫上也必須描述得更清楚,如:若被球打到受傷,要描述出被哪一種球打傷,編碼人員才能夠從病歷描述中找到編碼。
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(ICF)就是採用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ICD-10-CM/PCS。ICD是以疾病分類為主,ICF則以健康分類為主,透過二套系統的整合運用,產生有意義的資料,將可匯整、存檔、表列、蒐尋及分析統計之用。
國內自99年起開始編列3000萬元的公務預算執行相關工作,包括培訓85名師資、進行中文版初稿、教育訓練教案、編碼指引、製作對應資料、建立資訊系統、培訓編碼人員、進行模擬編碼、設計轉碼工具、進行教育訓練、納入醫學院課程、特約醫院小規模導入、健保申報格式改版、擴充軟硬體設備、分析分階段或同步導入(門/住診),預計於103年完成導入,目前國內已有七間醫院導入ICD-10-CM/PCS。
若您想了解更多國內推動ICD-10-CM/PCS資訊,請至<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>網站中查詢 http://www.nhi.gov.tw/webdata/webdata.aspx?menu=17&menu_id=1042&webdata_id=3986&WD_ID=1042 |